欢迎您访问中国模板脚手架租赁官方网站! [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资讯
50万亿投资在路上?真相是……

中国战“疫”已走出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稳增长”被提上日程。作为刺激经济的传统“猛药”,基建投资再受关注。

最近有媒体发文称,中国正出台50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救市”。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新一轮基建投资大潮?


投资或成今年稳增长主力军

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今年投资受疫情冲击明显。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介绍说,投资项目受施工天数明显减少,开复工率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


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31.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0.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


不过在投资整体下降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卫生等领域投资降幅要小,其中一些行业还保持较快增长。


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7.9%,降幅小于全部投资6.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16.5%,降幅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小15.0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20.8%,降幅比全部服务业投资小2.2个百分点。


在以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医院建设项目带动下,卫生领域投资降幅也较小,下降11.2%,小于全部投资13.3个百分点。


尽管前两月投资数据创下有记录以来新低,但这架“马车”在今年稳增长中的作用仍然吃重。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分析,综合考虑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投资将在中国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是近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二是今年外部环境复杂,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难以保证。


彭永涛则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生态环保、脱贫攻坚、养老及教育等社会领域,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据此他强调,中国投资空间依然广阔,投资潜力依然巨大,投资韧性和活力依然强劲,保持投资平稳健康增长基础依然稳固。


交银国际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倘若中国人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至发达国家标准,将带来67万亿元新增基建投资空间。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调景下,基建将被委以稳增长重任



新一轮“基建潮”奔向何方?


最近,多个地方都发布了今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清单。有媒体统计,截至3月10日,25个省区市公布的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49.6万亿元。


这是否代表中国将迎来近50万亿元规模的“基建井喷”?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刘世虎表示,项目总投资和年度投资规模不能混淆使用,项目总投资需在建设工期内分年度实施,一个项目从开工到完工,可能需要若干年,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周期更长,而年度投资只是总投资的一部分。


他提醒,如果简单将各地总投资进行加总,或者误将总投资当做年度投资,这就容易产生错误判断,作出错误解读。


针对上述情况,中泰证券在研报中举了个例子:河南省2020年列出了3.3万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但仅仅在2020年一年内完成的投资计划只有8372亿,约为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该机构还表示,仅从项目数量占比来看,2020年基建项目投资数量相比2019年总体稳定,只有部分省市略有增加。但从绝对水平看,各地重点项目中基建项目数量占比依然较高,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均在30%以上。


从基建投资内部结构看,在“铁公基”等传统项目发力的同时,“新基建”成为突出亮点。


例如,在广东公布的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中,佛莞城际、广佛环线等11个城际轨道项目建设在列,该省还计划在5G/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资171亿元。


同时,在江苏、江西、上海、浙江等地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清单中,城际轨道、高铁、新型信息通信也挑起重担。


“新基建”缘何受到如此重视?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和稳就业,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新基建”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


在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看来,由于传统基建投入已趋于饱和,对投资拉动作用边际递减,而且还有一系列结构问题难以解决,构成风险隐患,“新基建”可以起到一定替代作用。


稳投资政策力度加码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近期官方稳投资政策支持力度亦不断加码。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作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抓紧帮助解决各类所有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工、原材料供应、资金、防疫物资保障等问题,推动各地1.1万个在建重点项目加快施工进度。


会议还提到,要加快发行和使用按规定提前下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督促加紧做好今年计划新开工的4000多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后续项目储备。


彭永涛介绍,财政金融方面,有关部门加大了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1—2月份已下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94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420亿元。


据中泰证券估算,从基建资金结构来看,今年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金债+国内贷款规模较去年大概增加1.5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增量最明显。按照目前资金规模计算,或可推动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8%。


不过分析人士也提醒,基建投资虽有助于提振经济增长,但也需要注意其“副作用”。


任泽平指出,基建投资仍要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新瓶装旧酒”,造成大量浪费。要充分吸收过去经验教训,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地方制定投资项目需充分考虑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


李湛则对热火朝天的“新基建”提出“冷思考”。他认为,“新基建”是中国势必要坚持的发展方向,此次疫情加速了其推进。但考虑到体量、稳就业和所处产业周期的限制,新老基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存可能是目前政府逆周期调控的最优选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国是直通车

关于我们法律声明版权声明联系方式下载中心

Copyright © 2017 建筑物资租赁承包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3832号-1
电话:010-68392936 传真:010-68391872 E-Mail:cfr_org@sina.com